全科心理師 vs.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

身為台大心理系所的學生(一般心理學組碩士),我有很多同學或學弟妹/學長姐是臨床心理師,而我自己後來再念的是國北護生死教育與輔導所的諮商心理組碩士,所以我是諮商心理師,然後另外一批同學或學弟妹/學長姐是諮商心理師。在FB上常常看到兩邊的意見,所以我也想說說我的看法:



全科心理師的修正草案

前一陣子這個話題沸沸揚揚,身為台大心理系所的學生(一般心理學組碩士),我有很多同學或學弟妹/學長姐是臨床心理師,而我自己後來再念的是國北護生死教育與輔導所的諮商心理組碩士,所以我是諮商心理師,然後另外一批同學或學弟妹/學長姐是諮商心理師。在FB上常常看到兩邊的意見,所以我也想說說我的看法:


臨床/諮商心理師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到底在哪裡?有人舉例說過精神科醫師、社工師、臨床和諮商心理師的差異,我想還有許多種說法在描述這些異同,而且大家講得一定都不太一樣。

或許我們可以從實務面來看:

一、如果臨床和諮商心理師這麼不同,在雙盲情況下看100個會談影片,專業人員或學者能夠區辨出何者是諮商心理師?何者是臨床心理師嗎?(只要猜對率顯著高於隨機亂猜就好了)

加分題A:對於個案/當事人/求助者而言,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能夠知道跟自己會談的人是屬於諮商心理師還是臨床心理師嗎?

加分題B:以單一治療取向(如:CBT、心理動力)的治療影片,專業人員或學者能夠區辨出影片中認知行為取向的治療者,誰是是諮商心理師?誰是是臨床心理師嗎?

加分題C:同樣看100個督導影片,是否能區分出哪些是臨床心理督導?哪些是諮商心理督導呢?

我的猜想是:以上的區分會變成心理師"個人",以及學派或治療取向的差異,而不是證照的差異。

二、引用台灣臨床臨床心理學會的聲明「臨床心理與諮商心理,從專業的本質到養成教育、服務對象,各有獨特無法相替的主體性,應為相互尊重並進的側翼。諮商心理原有的人文關懷視野特色,在醫療與疾病模式的視框加持後,反須留意是否造成主體崩壞的危機。」

「人文關懷視野」和「醫療與疾病模式」在現今社會中已經常有交融時刻,根本不是諮商或臨床心理師證照合併不合併的問題。

某些情境,的確根據臨床或諮商心理的訓練會各有其優勢(我也懷疑這樣的優勢多少來自於養成教育,多少來自於專家及生手的差別?)。舉例來說,一個過去都在學校實習的諮商心理師,面對罹患嚴重精神病的學生來訪時可能手足無措;就像一個過去都在醫院精神科實習的臨床心理師,面對因為感情及學業問題而情緒崩潰無法上學的青少年來掛號,同樣會不知道怎麼辦。

BUT!糖尿病患者無法做好飲食控制「吃齁死好過死沒得吃」、脊髓損傷病人藥物難以控制的疼痛、洗腎病人對於打針的害怕、怎麼與末期的病人/家屬談安寧緩和醫療及死亡議題、面對癌症診斷的震驚憤怒或逃避就醫、喪親者的失落與悲傷關懷


這些到底屬於「人文關懷視野」還是「醫療與疾病模式」?又該是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如果可以這樣分的話)的工作範疇呢?到底是身為心理師的我們該更去自我精進,還是跟回頭討論到底什麼樣的養成教育適合與這類的當事人工作呢?

我沒有答案,但深深期待對心理師法有影響力的人們可以讓討論方向更具建設性。

留言

  1. 支持你的觀點,臨床心理學和諮商心理學都是專業心理學的分支,兩師其實是同一個專業,區別的只是執業場域的不同,合併兩師為一個全科心理師是比較符合國際潮流和降低社會成本的作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